今天是: |
|
今天,在西食堂的三楼,一场关于常州吟诵的文化品味讲座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只见台上站着一位花甲之龄的老师,他说他曾做过四次关于常州吟诵的演讲,这次的讲座是为了弘扬“常州吟诵”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常州吟诵”为更多人所知,从而薪火相传。
而我们31503班的同学和其他对吟诵感兴趣的成员正襟危坐,聆听这一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讲座。老师先为我们介绍了“吟诵”这个词的概念,“吟诵”即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老师说道:“它和朗诵有所区别,吟诵可以用方言方音来咏唱诗文,而朗诵是通过大声地抑扬顿挫地读出诗文,又兼之吟诵是我国三千年来诗词文赋欣赏和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对其继承传扬是完全必要的。”见我们对吟诵有所了解之后,老师又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常州吟诵”这种常州的传统音乐形式。“常州吟诵”是现存吟诵中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吟诵体系,其基本内容相当丰富和全面,主要有吟诗的音调,包括吟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等“近体诗”的音调和吟“诗经”、“乐府”、“楚辞”、杂言诗等“古体诗”的音调,吟词的音调以及吟文言文的音调等。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我们也逐渐对常州吟诵有所了解并产生了些兴趣。
接着他又用常州话向我们展示吟诵了一首杜甫的《登高》。只听那充满浓浓常州方言韵味和富有音乐美的嗓音缓缓诵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首完毕,余音袅袅,仿若还回荡在耳畔。那似吟似诵似唱似叹的无尽哀愁和伤怀如淡淡的雨丝缠绕在每个听众的心间和胸腔之中。
最后,老师又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关于孔子吟诵自救的历史小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相传,孔子率弟子前往宋国,到了匡地时,由于阳虎曾经施暴力于匡地的人民,当地人看到孔子的外貌与阳虎很相似,于是便以为阳虎又来了,于是穿上军甲,将孔子一行人团团围住。子路生性勇猛,拿起兵器便要与他们对战。孔子见了,立即制止子路说:“哪有修行仁义之人,改变不了世俗的凶暴呢?不讲授诗书,不学习礼乐,那是我的过错。如果以阐述先王之道,喜欢古代典章制度作为过失,那就不是我的过错了。子路,你来唱,我来和。”子路听后便放下兵器,拿出琴开始弹唱起来,孔子于是和着音乐唱起来,唱了三遍之后,匡人知晓此人并非凶残的阳虎而是圣人,大感惭愧,于是便脱下铠甲离去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吟诵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啊,他可以让你的敌人放下武器,可以使你面对生活中的突变时能够沉着冷静,从容不迫。
听完这次讲座,我觉得常州吟诵像是国学经典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我也深感作为一个常州人,需要去了解并传承这种吟诵文化,需要去学习并使用我们的家乡方言。因为它真的像一坛醇香的美酒,越品越香,经历过岁月和时间的洗礼却还能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