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孝悌”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论语 . 学而》第二章记载了空门弟子中与曾子齐名的有子(名若)对孝悌的诠释。有子认为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很少会“犯上作乱”,因此孝悌是“为仁之本”,封建时代统治推崇孝悌,主旨在“不犯上”,不犯上就可以避免发生夺位篡权之事,封建统治就能巩固延续。普通民众看中的则是其伦理亲情和德行操守,所谓“百善孝为先”,人人孝悌,自然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试想一个连生身父母同胞手足都不爱不敬的人,又怎么可能爱国爱民呢?
对青少年子弟而言,孝悌的品德培养,就是从日常生活身边小事做起。当然时代不同,旧有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与我们今天可能会有所差异,需要我们与时俱进重新解读。譬如本段中“亲友疾,药先尝”这节,就可理解为父母患病时,子女就当问医问药,贴心照料。而父母不幸亡故,也不必更不可能照搬封建礼法去“守丧三年”,甚至为此改变自己的生活起居,天天愁云满面悲伤哭泣。因为努力工作,乐观生活,是父母对儿女的一生期待;而实现父母生前的期许,才是对父母的真正尽孝和最大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