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音乐具有陶冶人的功能。
要实现音乐的陶冶功能需要凭借欣赏手段。欣赏音乐不同于文学与绘画或体育。没有华词丽句,没有线条色彩,没有力量的舞蹈;没有阅读的愉悦,也没有视觉的审美,更没有肢体的屈张。欣赏音乐直接感知的是音高、音强、音色、节奏和旋律。这些因素的艺术组合使人产生音乐美感和情绪的共鸣。孔夫子听了韶乐,余音绕梁三日,三月不知肉味的独特审美效果并不是人人都能有的。欣赏音乐就得有一副音乐的耳朵。音乐的耳朵,西方天才音乐家如莫扎特 、贝多芬 、舒伯特 、施特劳斯、肖邦;中国最著名莫过于《高山流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于弹奏一个善于倾听!吾等凡夫俗子,要生就一副音乐的耳朵,就得老老实实从师塑造。即使了无大成,也绝无弊处。张敏老师的音乐欣赏课,在对声乐器乐的欣赏中插入个体的理解体验,缓缓的,潺潺的。让我想起了少小时候在农村大队部谷场上观看露天电影的情景。每到情节复杂的当口,喇叭里就响起放映员的点到为止的三两句解说,帮助观众理解剧情。声乐如此,器乐更是如此。《青春舞曲》如此,《黄河大合唱》如此,《春江花月夜》更是如此。有时候,张老师还带有一点牛不喝水强按头的霸气,用以塑造学生音乐的耳朵。
音乐欣赏课,虽然说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从充溢教室的气氛来看,艺术的感觉还是挺好的。施教者能把音乐的乐感转化为教学语言,帮助受教者切身感悟音乐的内涵,从而实现淘冶人的目标。普通人十秒钟可以读一首唐人绝句,但算不得欣赏。只有对诗歌进行反复揣摩,才能领略其中的意境或理趣。有的欣赏者对一首绝句可以写出数千字的欣赏文字,可知其经过了多久的揣摩!揣摩的功夫愈深,其美学享受愈丰富多彩。正如欣赏一幅绘画,愈揣摩品味愈新。唐代画家阎立本第一天观张僧繇旧蹟,认为其画虚得其名;第二天再观,说犹是近代佳手;第三天还去,却说'名下无虚士'。愈看愈有味,竟然留宿观摩,十余日不离开。这个故事肯定是有夸张成分,但欣赏者的揣摩的能动作用对于美的感受无疑十分突出。
再如观看《蒙娜丽莎》,都必然注意她那神秘微妙的笑容,这是画面的中心。几百年来不知多少人费尽心思来解说笑容微妙的内涵,却无一个定义式的结论。试想,对一件艺术品揣摩的积极心理活动有多么丰富而独特。正是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就是这么怪!人人都可以有所感受,而又难以客观统一更是难以交流。这不是神秘,而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如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的东西有强烈的主观印记。正是这点,艺术欣赏才会有无限的这一个。对于欣赏音乐的耳朵还不够发育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有意塑造十分难能可贵。《春江花月夜》中有句道: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铁打的校园流水的生,一届一届又一届,教师必是那轮美丽的江月。在音乐欣赏这一特殊的认识过程中,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刻地感觉音乐之美,体现出陶冶情操的良好教学思路。
我曾于少年时代学过几天二胡,终因为天生愚拙没有学成。却因此提升了对器乐演奏者的敬佩。每当看到他们娴熟而富有表情的演奏时,格外的羡慕与喜悦。因此,发现校总课表上有音乐欣赏课程,决然前往聆听。不简断地连续三次听一个老师同一个班级的课程,在我还是首次。我向张敏老师求证对此的态度,他说,只当多一个学生而己!如此胸襟,我情不自禁抱拳施礼。三次音乐欣赏课中,我的青春小鸟一样飞回来!至于张敏老师组织上课满满的仪式感,以及课前亲自整理教室环境的垂范行为等等花絮,何尝不是值得欣赏的教学艺术!
督导评估处 尤敬东
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