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我喜欢喝点茶,对茶水茶艺却一知半解。我以为喝茶与喝酒不同,喝酒图的是热闹,即使喝得醉眼朦胧也还是个热闹。一个人喝酒一定是有不顺心的事,借酒浇愁。喝茶图个清静,即使几个人坐在茶室里,还是为了清静。更多时候是独自抱着茶杯自己喝,喝茶也算是一道风景。习惯上,称好酒的为酒徒,好茶的叫茶客,冲着这说辞,喝茶也比喝酒要文明。大致上喜欢喝茶的人都爱静,酒乱性,茶生智。所以佛门善于吃茶。赵州和尚“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文化典故。我特别欣赏中国禅茶文化的“正、清、和、雅”四大精神,以及中国禅茶文化“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四大功能。所以去哪座城市,总喜欢到茶叶店铺里溜达溜达。感受些茶文化的氛围。古色古香的茶座,精美的茶具,或细腻脱俗,或古拙大方。从古籍里知道,古人开的茶叶店铺,还讲究禅茶一味。就说卖茶吧,生意成了,店家总送上一尊茶圣陆羽的瓷像呢,想像一下那是多么的惬意!至于茶道,其文化渊源深远,我不太懂,也不太讲究。但是在书里读到过。中国的茶道是传统文化,包括献茗、受茗、闻香、观色、尝味、反盏六道礼序,选用生长在深山的野茶,清冽的井水烹之。茶道开始,长桌上铺着洁净的白布,瓶插鲜花,桌两边各有靠椅。宾主均正襟危坐,鸦雀无声。每人面前一精致的景德镇细瓷小杯,下托以碟。茶烹就,主人持紫沙壶依次至宾客面前,各注茶半杯,宾主互相鞠躬,这叫献茗与受茗。然后双手捧杯至鼻子嗅之良久,后徐徐放下,这叫闻香。接着凝视杯中观色,回味所闻之香,所观之色,悟其妙趣之后,双手捧杯,微饮半口。这半口又一分为二,一半咽下,一半含口中,细细地品辩,待品出茶之真味,方徐徐咽下。所注的半杯清茶,要像这样连啜四次,才能饮完,叫做尝味。这之后,来宾把空杯覆盖碟中,向主人致谢,就茶事开始随意交谈,这叫做反盏。至此,茶道的六道礼序全部完成,茶道结束。类似于这样的场景,昨天下午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王晓雪老师的茶技课上感觉似曾相识。
茶道不仅礼仪复杂,泡茶的水也是讲究,井水为上。水是茶之魂魄,好茶要用好水煮。王老师谈到水对于茶的意义,说到了红楼梦中那个妙玉,她给贾宝玉煮茶用的是腊月的雪水!这又激活了我记忆之中另一则茶水故事。苏东坡受王安石之托,带一壶三峡中峽的水试茶。苏东坡一路欣赏风景,轻舟不知不觉过了中峽,才想起王安石的水来,回头吧,逆流航行舟子不愿。苏东坡想就用下峽的水吧,莫非这王荆公真的能尝出来!谁知道王安石煮茶尝了一口就说非中峽之水。并且对苏东坡大谈中峡水之于茶的妙处。把苏东坡佩服得哑口无言,连连认错赔礼。故事真伪不必计较,只是说好茶要用好水煮才有味道。中国茶文化在本土并不够兴旺。王老师提及的日韩电视剧中的中国的茶道,当属于墙里开花墙外香,是中国茶文化在海外的发扬光大。
王晓雪老师的两节茶技课,激活了我阅读记忆中一些茶文化的零碎信息。其中有些知识、文化典故,王老师课上或有自然涉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茶艺室典雅的环境,古色古香的桌椅,精美的茶具,安谧清静的氛围,教者斯文典雅搔着痒处的点评,无不演绎出茶文化的精彩。最让我称道的是王老师课上的立规矩,学生课前课后的仪式,站坐的姿式,泡茶端杯的手法,既明确又严瑾。有一个女孩说,王老师您太认真了,我们就是学习倒倒茶而已。王老师对曰,不认真能学到真本领吗!一切的教学互动都在有条不紊之中。有学生好奇地询问王老师服装为什么像是僧服,王老师答曰,这体现了禅茶一味的内涵。寓知识于问答之时,融文化于形容之上,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自然得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茶艺的高雅,体验茶文化的魅力,培育文明的素养。
古话说,酒是色媒人,风流茶说合。至少说喝茶是份高雅的礼仪。也正因为如此,喝茶的人比喝酒的要多,虽然酒也是传统文化,但是其普及的程度还不如茶。代表中国文化主体的儒道释三家,没有一家拒绝茶,就是最好的证明。从这个层面上说,懂点茶道对于修养身心锻炼品行善莫大焉!俗话说,开水不响。王老师的茶技课上出了层次,上出了内涵,基本达到了开水不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