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旧版网站
 
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动态
“我们一起悦读吧”好书推荐65——暑假最值得读的5本高赞新书
来源:图文信息中心   作者:汤欣    日期:2025-06-21   浏览量:0  

“我们一起悦读吧”好书推荐65——暑假最值得读的5本高赞新书

暑假即将到来,正是阅读的好时机。面对浩瀚的书海,如何挑选一本既符合自己口味又有意义的好书,无疑成了每位读书爱好者心中的难题。这期给大家分享五本新书,都是近期的文学世界新孕育的令人眼睛一亮的新作,每一本都可以闭眼入,都非常值得一读。

愿你能读更多好书,愿你在学习中快乐成长,愿你暑假的每一天都精彩纷呈!

01.《我看见的世界》    (美)李飞飞

这本书的作者李飞飞是一位美籍华裔科学家,是美国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作为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院长,李飞飞被《时代》评为“百大AI影响力人物”。李飞飞有“AI教母”之称,为建立大型机器学习和视觉理解知识库做出了贡献,也为深度学习和AI的最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她还是倡导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和AI(人工智能)多样性的领导者。

《我看见的世界》这本书既是李飞飞的个人自传,也是一部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工智能发展史。在书里,李飞飞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到顶尖科学家的经历。她度过了困顿艰辛的青少年时代,但对科学的热爱不断激励着她持续追寻人生的“北极星”,并最终走进科学的殿堂。李飞飞还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判断和警醒,核心就是“以人为本”,让人工智能真正推动人类的发展,而不是成为威胁。

02.《早安,怪物》   (加拿大)凯瑟琳·吉尔迪纳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创伤与疗愈的书,更是一曲关于勇气与希望的赞歌。作者凯瑟琳·吉尔迪纳,这位有着25年经验的心理大咖,简直就是心理治疗界的魔法师,她用神奇的魔法棒,轻轻一挥,就让我们看到了那些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秘密。

本书讲述了作者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五位来访者和他们英雄般的疗愈故事。遗弃、幽禁、虐待、暴力……他们的原生家庭都是一座座疯人院,也因此被伤到遍体鳞伤。直到多年以后,坐在心理治疗师面前,他们才明白:自己不是怪物,而是曾经深深受伤的孩子。

这些故事有的让人心碎,有的让人忍俊不禁,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美好和坚强,也让我们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伤痛。

03.《漫游在雨中池塘》   (美)乔治·桑德斯

小说创作是否要遵循一套法则?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作者预先设定的吗?那些让我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元素,究竟是技巧还是情感?面对创作,我们应当通过勤奋学习来掌握其中的法则与技巧,还是应当更多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仅靠模仿知名作家的风格,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而今,人们又该如何重新解读经典小说?这些问题在困扰着爱好写作的人们。

《漫游在雨中池塘》是布克奖得主、《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乔治·桑德斯结合其在雪城大学教授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二十余年经验,精心编撰的一部充满智慧与幽默的评论集。在本书中,桑德斯深入剖析了契诃夫的《在马车上》《宝贝》《醋栗》,屠格涅夫的《歌手》,托尔斯泰的《主与仆》《破罐子阿廖沙》,以及果戈理的《鼻子》这7个俄罗斯经典短篇,引导读者探索短篇小说的结构,辨析作品中的巧妙设计与不经意间的灵感闪现。此外,书末还附有“删除练习”“升级练习”“翻译练习”这3个课后活动,鼓励读者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同学们不妨在暑假试着动手拿起笔来。

面对创作,勤奋学习掌握法则与技巧固然重要,但倾听内心的声音、保持个人的独特视角同样不可或缺。模仿知名作家的风格可以作为一种学习手段,但若想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还需在模仿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和创新。

04.《康熙的红票》    (中)孙立天

2019年的北京春季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神秘的谕令。这张谕令是康熙皇帝在1716年发出,因为正史里没记录,所以它的来历一直是个谜。谕令的内容是寻找康熙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由于谕令是朱红色的,所以又称为“红票”。

《康熙的红票》这本书,从这张谕令开始,一点点揭开故事的面纱,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与交流。这里面既有文化的碰撞,也有个人的恩怨,还有国际上的竞争和宫廷里的斗争。

《康熙的红票》自2024年4月出版以来,已获得包括“行读读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等在内的近20个图书奖项,登上2024豆瓣年度历史·文化图书榜首。

05.《阿西莫夫科幻短篇全集:最后的问题》    (美)艾萨克·阿西莫夫

阿西莫夫的科幻王国,是一座宏伟而富有想象力的城堡,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这位高智商天才,不仅是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代表作《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更是被誉为“科幻圣经”,并多次获得雨果奖。

《最后的问题》是阿西莫夫最著名的短篇之一,也是阿西莫夫自己在所有作品中的最爱。书中故事涵盖了宇宙探索、人工智能、时间旅行等多个科幻元素,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又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挑战着读者的认知边界。他将人类的几百亿年,浓缩在一个个精悍但回味深远的故事里。故事中,两个工程师出于无聊闲谈,去问了超级计算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逆转宇宙第一定律——熵增定律?也就是说,如何才能把一颗星球保持永不衰减,实现永生。计算机回答道:数据不足,无法给出有意义的答案。随后,人类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直到占领了银河系,计算机给出的答案始终没有改变。直到最后的最后,恒星、星系都熄灭了,宇宙重新回归黑暗的时候。仅存的计算机意识找到了问题的终极答案:要有光!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总是能够深入探讨人类面临的终极问题,让人在思考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这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让人感受到了科幻小说的魅力,也让人对人类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