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近日,数字创意学院以“数艺融思政,创艺承文脉”为主题,组织开展了教学实践周系列公开课活动。袁欣宁、高祎、刘倩、苏玉燕、刘陶五位教师立足专业特色,将思政元素与艺术深度融合,以创新实践传承中华文化文脉,展现了数字创意教育的育人活力。
本次公开课涵盖影视、设计、广告等多领域,五位教师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巧妙的教学设计,为师生呈现了精彩纷呈的课堂。
袁欣宁老师的《影视色彩》以影视作品中的色彩运用为切入点,通过《浮华世界》《红高粱》等案例,解析中国传统色彩符号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感悟“中国色”背后的文化基因与民族审美。
高祎老师的《字体装饰化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字体设计,带领学生从甲骨文、汉字等传统艺术中感受文化渊源,结合“二十四节气”引导学生设计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气息的作品,诠释“汉字即文化,设计需扎根”的理念。
刘倩老师的《广播广告文案写作》通过分析优秀公益广告案例,提炼广告文案三要素、文案结构等课堂知识点,通过《常州美食节广播企划》实践项目,启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锤炼有温度、有深度的文案创作能力。
苏玉燕老师的《矢量图解码班级DNA—班级logo制作》以“班级文化认同”为思政落脚点,指导学生运用AI技术将班级精神具象化为视觉符号,在实操中深化团队协作意识,践行“设计服务集体,艺术凝聚人心”的育人目标。
刘陶老师的《四季的色彩语言》以听觉、视觉感官切入,通过自然色彩采集与色彩三要素分析,解析大师作品,引导学生挖掘季节变迁中的色彩语言。以非遗工艺大漆制作漆扇为实践载体,体验传统非遗工艺的精细与复杂,鼓励学生传承与发扬非遗工艺,激发学生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感。
公开课的精彩呈现,离不开教研室的全力支持。五位开课教师认真备课,反复打磨课程框架,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案例,并引入AI设计工具等数字化手段提升课堂互动性。教研室组织多轮评课,多维度提出建议,助力教师优化教学设计。
数字创意学院将持续深化“数艺融思政”教学实践,以“艺术+技术+文化”的跨学科视角,探索“思政无声”与“专业有声”的教学平衡,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