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后疫情时代,出门旅行的人挺多。很多人都认为,旅行的意义是生活在别处,在旅行的过程中找寻不同的风景,邂逅不同的文化,在差异中获得对自己原有一成不变生活的喘息。但是,很多人出门以后却苦恼于堵在路上、堵在景区,旅行的乐趣荡然无存。其实,人在路上,就是一种别样的人生体验。不必计较人多不多,景美不美,只要走出去,就是不一样的人生。
今天,我给大家安利5本豆瓣高分游记,这里有99%的人,都不曾体验过的高质量旅行方式。
01《旅行的艺术》(英)阿兰·德波顿
《旅行的艺术》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创作的随笔集,在《旅行的艺术》里,阿兰·德波顿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他认为,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而这种幸福,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
这本书分为出发、动机、风景、艺术和回归五个章节,通过对不同地点的旅行,来重点描述作者的心理感受,同时回顾历史,通过对福楼拜、波德莱尔等人人生旅程以及作品的分析,寻找旅行地点中的人文情怀。
与一般的旅行推介不同,该书并没有那些收拾行装,旅程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琐碎的事情。在这本书中,作者刻意把旅行写成一种精神上的体验,而不是肉体上的奔波。在不同地点的旅行过程当中,也有大量曾生活在此地的文艺家的回顾,记录作者自己心灵的历程。
很多人最初是冲着旅行的主题,打开这本书,读到一半以为是讲艺术,最后才发现,这本书是教你如何生活。
02《泛若不系之舟》 (中) 傅真
《泛若不系之舟》堪称国内游记的典范之作,真实地记录了傅真夫妇在东南亚之旅中的所见所闻。傅真,虽然是一位令人羡慕的一线精英白领,却厌倦了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于是,和丈夫一拍即合,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在《泛若不系之舟》里,傅真与毛铭基行走于印度、泰国、缅甸、老挝等亚洲国家,最后回到二人初见的拉萨。这本书的文字跟随他们颠沛流离,在记事本、电脑、夜车、小旅馆和咖啡店中辗转漂泊,探索着信仰、精神与内心价值,也见证着普通小人物身上顽强的生存本领。无论生活多么沉重、艰辛或不公,他们奋力向前,笑着流泪,珍视情感,保有尊严。
傅真夫妇不仅敢于走出去,更敢于在这场全新的旅程中不断尝试生命的多种存在方式。他们这种竭尽所能探求生命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的勇气,或许才是旅行真正的意义。
03《在漫长的旅途中》(日)星野道夫
靠近北极圈的阿拉斯加,每年有一半时间都是冬季。但日本摄影师星野道夫,却在这里整整旅居了20年。他长期只身行旅于酷寒的极北大地,对于生活在严苛自然环境中的人与动植物,以镜头和执着投注关怀的目光,同时也以无尽的温柔笔触,诉说重新省思所谓“丰富人生”与“幸福”定义的静谧话语。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透过书中真切质朴与撼动心灵的叙事构图,读者可以跟随星野道夫深印在大地上的足迹,沿着一幅幅的照片,将眼光延伸到清澈深沉的极北大地,进行一场回归自然的心灵之旅。
用一生来完成一场旅行,我相信大家都不敢尝试,但这本书却会让所有人明白,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旅程,所有人不过是为了各自的热爱,走在漫长的旅途上。
04《搭车去柏林》(中)刘畅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如果你真想做成一件事,全世界都会来帮你”。一个美籍中国小伙(谷岳),一个纪录片导演(刘畅),在2009夏天一路只依靠陌生人的帮助,从北京到德国柏林,用招手搭车的方式前进,共搭车88次(包括维族大爷的三轮车1次,伊拉克老农的拖拉机1次,吉普赛人的马车1次),途经13个亚洲与欧洲国家,穿越中国、中亚和欧洲,耗时3个半月,行进16000多公里,最终抵达了德国柏林,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艰辛又浪漫的旅程。
整本书记录的就是他们的旅途见闻,这是一场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旅行,但正因为它的真实存在,让无数人发现,原来这个世界真的存在多种生活方式,而选择权永远都在我们自己手上。
05《北方的空地》(中)杨柳松
羌塘,地球上独有的超级荒原,当我们热衷谈论偏远的阿里和热闹非凡的可可西里时,对这片酷寒的高原依然陌生得不知所措。作者杨柳松,花了77天,用一辆自行车,驮着两百斤的“家当”,凭一己之力穿越了这片藏北荒原,经历了一场我们无法想象的艰苦旅程。这本书写的就是这段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壮举,豆瓣评分9.1,被读者称为:“此书一出,其他游记可直接退下。”
作者以自己孤身穿越这片土地的经历为出发,用生动的文字、富于冲击力的照片,用满含的激情与深邃的思考,为读者真实再现了这片神奇而瑰丽的土地,每一段文字,读来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每一章照片,都是那样恰到好处的精美,记录着羌塘的美丽、神秘和朴实。让读者阅读之后,不仅为大自然的雄奇瑰丽而深深震撼,满足潜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远足梦想,更能让心灵受到涤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