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旧版网站
 
您所在位置 >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动态
旅商爱书人21
来源:图文信息中心   作者:汤欣    日期:2021-12-14   浏览量:839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就是读书。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的书,就像和一群高尚的人对话。”读书的人除了拥有一个现实的世界,还拥有一个更为精神浩瀚的世界,这是读书人所独有的,在这个世界读书的人可以自由地徜徉在这个精神丰富的世界,感受到无穷的快乐。这一期我们介绍经济贸易系51903班都婧同学。

都婧同学刚开始并不是学校图书馆勤工俭学的图书管理员,但是她总是每天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来图书馆帮助老师整理图书上架,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从不间断。她说:“老师,我是真心喜欢书,我觉得读书其实就是在自己的心里撒满阳光,让自己的语言充满魅力,让自己的心中充满力量。每天来图书馆看看书整理整理书,我觉得很开心,我不需要报酬的。”最近,学校图书馆重新装修改造,几十万册图书需要打包、重新排序、整理上架,她也是不厌其烦,耐心细致地认真对待,有什么重活累活,她总是“我来、让我来......”地抢着干,都婧同学给图书馆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都称赞她的无私奉献,她应该是真正的爱书人吧。

都婧同学眉清目秀,文静内敛,不太说话,脸上总是带着甜甜的微笑,对身边每个人都很宽容,对于别人的过失,总是一笑而过。她的理想是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师,所以在会计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注重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她是51903班的团支书,她认真干好每一件事情,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带领同学们干好班里的大小事情,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她积极组织同学参加各种公益志愿活动,组织的班会活动丰富多彩,她有较强的职责心,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班干部。在2020-2021学年度中,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干部,2019年在校经济贸易系第二届“大美中国”主题活动中获得三等奖。 

《平凡的世界》是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是都婧同学的最爱。这本书刻画了当时中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巨大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生活的改变。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种文字新思潮风起云涌,与此相反,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却受到“冷落” 。甚至有人认为,路遥的另一部小说《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是落伍的,经过三年准备、三年创作路遥仍然坚持创作完成了《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书中有一个人物特别打动都婧——孙少平,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但却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城里打工的时候也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在工地上,夜深人静,几乎所有工人都在打呼噜酣眠之时,他仍在恶劣环境中勤读不辍,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读书的热爱!都婧说,从这本书中她收获了很多: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平凡的,我们就应该像孙少平那样,学会在逆境中历练心智,在自卑中寻找坚强,战胜自我,只要我们自身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不畏风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一定会在平凡的世界里走出不平庸的人生。

都婧同学认为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干涸的树苗有了雨水的恩泽才会枝繁叶茂,光彩夺目。人有了好书的滋润,性情才会更加丰盈。《瓦尔登湖》让我们感受到“大道至简,乐于其中”,这是一种宁静、简单与和谐。《红与黑》让我们明白“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人更应该多一些真诚,少一些虚伪。《简爱》教会了我们独立、坚强与自信。读书有时是一种炼狱,我们会产生共鸣,对人物爱也好,憎也罢,对情节赞也好,叹也罢,都让我们的灵魂得到震撼,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更好地陶冶我们的性情。

都婧同学认为读书可以产生思想碰撞,体会多彩的人生。当所读之书化为精神之光照耀他人时,给与他人的是莫大的鼓舞与铭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给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课,在讲述中,作为调皮的“我”更理解了老师,更在心里牢记住自己的母语是法语,这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通过这堂法语课,“我”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书就是读人生,读祖先的人生,读作者的人生,读自己的人生。     

什么是幸福?与家人团聚,是幸福;与朋友畅聊,是幸福。幸福的定义很多,但在都婧看来,幸福的事是坐下来,静静地品读一本好书。书,让都婧从无知走向成熟,从任性变得明理。在书中,她学会了感恩和包容。书,将伴随着她成长的每一日,成了她密不可分的伙伴。

自然界有一种植物叫“爬山虎”,随着它的成长,一步一步向墙上爬去,尽管它的“手”向四处延伸,但它的目标始终向上。当它攀得够高时,就能翻过眼前的高墙,领略高处的风景。其实,读书就是一种“翻墙术”,能帮助人们翻过眼前的障碍,到达更高的境界!

QQ图片2021121410562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