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养成阅读习惯等于给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开生命中所有的灾难。”确实如此,读书能解万千惆怅,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境界。读的书越多越相信,阅读的意义不只是生活的避难所,更是人生的百宝箱。那些看不懂的事,参不透的道理,走不出的困局,人生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从书中找到答案。这一期,我们介绍的是经济贸易系小记者团的指导老师——沈芸老师。
刚开始认识沈芸老师,发现她指导的学生总能在各级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我想,沈芸老师一定是一位用心阅读、感悟生活、妙笔生花、点石成金的好老师,才会指导出这么多获奖学生。后来,在几次读书分享活动中,我有机会与沈老师相熟悉。她心胸玲珑、见识广阔、语言有味、气质高雅。她说:“看书就是一种享受,因为书卷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心态。”
在“互联网+”背景下,屏幕阅读代替纸质书,人们关于阅读的思考、深度阅读的机会明显少了。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人们对阅读的需求却越来越简单、明确,快捷、便利的“快餐式阅读”、“碎片式阅读”使阅读流于形式。阅读不深入就很难有更进一步的阅读体验和收获,而深层阅读不但能解决一时之需,更能解决一世之惑。所以,沈老师强烈建议同学们阅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积淀,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结晶,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时空的锤炼、文化的整合而生成的。经典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粹的文化产物,是一种纯美的文化构成,它所关注的决不仅仅是一时一地的人情世故,而是人类文化中永恒的价值和主题。经典阅读是一次探险:读者、文本与作者,将构成一道情感共鸣和思想交织的独特风景。经典阅读是一场对话: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在冲突或和解中,认识他者也认识自己。经典阅读是一种自由:阅读者抛弃功利拒绝说教,让精神在无拘无束中抵达应有的高度和深度。
沈老师说,一本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多半不是缘于它本身,而是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也就是说,你正当好的年纪,遇到一本正当好的书,人生可能就会因此发生正当好的巨变。一旦遇到人生的重大考验,或者世界发生大变化,经典阅读的价值就会体现出来。因为经典阅读,必定伴随着大量的思考,见识增长,毅力和坚持也随之增加。这种东西在变化当中,甚至在灾难当中会体现出它的价值。比如年初疫情爆发,灾难面前有两种人:一种人还没被感染,就已经惊恐万分,纷纷上街疯抢双黄连;另一种人,即使被感染,躺在方舱医院里,手里还能捧着一本厚厚的书,专注且从容。
沈老师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杨绛的《我们仨》。沈老师起初有读《我们仨》的欲望,完全是因为这个温暖而饱含深情的名字。这本书激起了沈老师对人生的一种新的认识,更进一步明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过一种怎样的人生。“我们仨”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们在国外留学时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承受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回国后与大家庭的相处也多有磕绊,文革时期更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最终,还遭遇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这些疼痛和奚落,甚至是我们此生都未必会遭遇的,但即使如此,在通读了他们的人生之后,我们从中感受到的仍旧是他们生活中的温暖和爱,如此恬静的、不乱分寸的流淌在艰难生活的每一天当中。这份温暖和爱,就是他们对人生的态度,早已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毫无关系。
书读多了,心便沉静下来,对于很多身外之物便可以看得淡然。“我们仨”能够过得这样温和,处变不惊,与世无争,与他们嗜书如命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读书对于他们来讲是终极幸福,是生活的动力,这才是真正喜欢读书的人。杨绛在书中谈到“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直到钱媛年近六十岁患病不能起床的时候,她写给父母的书信中仍不乏幽默的玩笑和温暖的昵称,这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他们从年轻到年老,都沉浸在那些只有彼此了解的小快乐中:出门“探险”,分享彼此的“石子”,或者对着旁桌的人“格物致知”,他们都能感到知足。 杨绛在书中好几处都谈到,钱钟书给人的印象是骄傲的,有时也是呆板木讷的。我们也可以从杨绛的话语中明确地感受到,她理解他,也欣赏他,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吧。越是有精神高度的人,越难找到能够理解自己的人,而钱钟书和杨绛无疑都是幸福的。沈老师跟随杨绛先生哀而不伤的笔触,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流泪,体会一种积极愉快的家庭生活氛围,感受他们三人之间,饱含各种表现形式的深厚而诚挚的感情,进而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好的理解。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沈芸老师身为记者团的负责老师,对待每件事情都兢兢业业,尽心竭力。在同学们遇到难解的困惑时,她总是认认真真耐心地为大家答疑解惑。每次写完征文,她都会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帮同学们反复修改,提出一些建议,使同学们的征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每次有好吃的时,也总忘不了这群孩子,都会与大家分享。经贸系的记者团就像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气氛温馨。沈老师全心全意的付出,让经贸系记者团永远充满朝气,不断进步。
身教重于言教,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每周的读书笔记是沈老师布置给学生雷打不动的任务。她自己也坚持阅读,每个月都会把读过的好书与同学们交流,她所任课的班级里,很多同学也因此重拾阅读的兴趣,让读书变成了一种习惯。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沈老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认真负责,在学生班级教授语文课时一丝不苟,凭借扎实的语文功底和过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第一次课上就俘获了同学们的崇拜。在讲解课文时,有着十分的耐心,不断引导同学们思考,通过在课上的互动增强同学们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沈老师还会布置形式多样的任务,目的是锻炼同学们浏览资料、凝练语言、总结重点的能力。
沉稳睿智、内敛温柔的沈老师,这么多年扎扎实实地耕耘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获得了很多荣誉: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江苏省文明风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常州市读书征文优秀指导老师; 2012年、2013年,指导学生获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二等奖;2010年、2013年、2017年、2020年,指导学生获江苏省文明风采大赛一等奖; 2013年、2014年、2016年、2018年,指导学生获江苏省文明风采大赛二等奖;2016年,指导学生获联院现场作文二等奖、2017年、2018年,指导学生获常州市读书征文一等奖; 2019年,指导学生获联院传统文化竞赛二等奖;2020年,指导学生获江苏省关工委征文一等奖。
世界每日都在改变,如果不学习,就会容易倒退。多少人因为《平凡的世界》,对外面的世界有了向往,激励自己走出小镇;多少女孩因为《傲慢与偏见》、因为《简爱》,知道女性一定要独立、一定要有丰盈的灵魂。爱读书,爱学习的人,就像一件古董,永远不怕褪色过时,反而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也更能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更能激发自己的斗志,不会迷失方向,更不会轻言放弃。老天总是格外眷顾喜欢读书的人,他们总能遇到一些美好,成就非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