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
|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苦思、微笑,悲欢、离合,我们在人世间体验着各种喜怒哀乐。读书,能通天下之精灵,晓万物之是非。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谈话交心。有的人,是感同身受的知己,道出了自己心中所愿;有的人,是自己心灵的守护者;有的人,是个人生命成长的引路人。这一期,我们介绍一位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温暖的、善解人意的、爱读书的“知心姐姐”。她,长眉连娟,端庄清雅,气度高华,沉静自持。
她是怎样看待读书这件事的呢?她认为,从看书到读书,是一个过程,一个成为自己的过程。
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书,并不陌生。从课内课文到课外各类书目,有教育部推荐的,有老师、同学、朋友推荐的,自己喜欢的,各式各样,看了很多。很多人认为,看书即是读书。看书就是读书吗?其实,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学习过一本书应该怎样阅读。这里,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值得推荐。从阅读的层次到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再到阅读的最终目标,这本书真是帮助大家掌握阅读方法的好书。
怎样判断这是一本好书?好的书,读到时,如遇见知音,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充满喜悦。我们忘不了这本书,一直想着这本书,想再看,不想错过,并期待能够看到能够带来同样感觉的书。于是,我们再次翻开,再次品味,虽然已经看过,但每次重温,都会感觉自己与这本书一起成长了,如果是这样,这对我们而言就是一本真正的好书。爱因斯坦喜爱读《唐吉柯德》,并把它放在床头时刻读,《人性论》中科学与人性的分析则对他的物理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床头读物之一《资治通鉴》被反复读了十七遍;从童年至成年,印刻脑海的《山海经》中神奇的画面对鲁迅的创作研究深有启发……。
我们应该自己去寻找,找出对自己有特殊价值的好书。一本好书能教我们了解这个社会以及自己,我们不止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我们会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我们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活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会。
赫尔曼·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本,都不会带给你幸福,但是书本会悄悄教育你,成为你自己。成为自己,接受自己,散发自己!各种各样的人,像我们一样的人,书中有很多很多……
读书,是自救的方式之一。青春年华的我们有书为伴,何其有幸!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最得意的作品,是她经常捧在手中的最爱,也是对她影响最大的一位名人。苏东坡一生坎坷,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但他一生豁达,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苏东坡是一位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位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位政治家……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是一位旷世奇才,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孩子。她反复读这本书,她说:“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苏东坡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大喜大悲,他始终都怡然自得,安然处之。第一次外放杭州时,就写下“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佳句;而后被贬黄州,生活拮据,他还是喊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气;即使到了当时穷山恶水、人迹罕至的岭南,他仍然潇洒自适,笑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最后到了荒僻的海南,他还是洒脱超然地写下了“海南万里真吾乡”的词句,豪迈旷达依然未减分毫。生活百般滋味,他终是用了一生时间,使他苦尽甘来。苏东坡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是万古不朽的。”
她,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受到她指点而获益的学生不胜枚举。她说,心理咨询老师其实就是具有同理心的倾听者,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的为受咨询者着想,帮助受咨询者理清自己的思绪,在心理咨询师的启发帮助下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她说,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接纳、豁达、宽容、成熟而非落俗套,这也许才是我们成长应有的方向。苏东坡是她在给别人做心理咨询时,用到的最多的例子。放不下的,就看淡;得不到的,就释然;躲不过的,就面对;舍不得的,就放手;忘不了的,就祝福;看不透的,就旁观;到不了的,就心安,人间最有滋味的,还是清欢。是啊,生活中许多不公平的经历,我们是无法回避,也无从选择的。我们只能接受已经存在的事实并进行自我调整。因此,人在无法改变不公和不幸的厄运时,应放平心态,坦然接受,宽容他人,努力成长,总有一天峰回路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她曾在班级开展阅读晨间分享活动,“美文推荐”评比活动,每天一位同学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三分钟介绍推荐理由,同学们活动交流,班级同学人人有书看,人人爱看书,学生受益匪浅,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氛围。所带班级的学生也多次在学校组织的“爱·悦·读”优秀读者评选活动中获奖。
旅管系小记者团成员、21303班胡佳琦同学这样说:“她对学生厌学心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一是学习其实是件快乐的事情,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求知欲。二是挫败的感觉长此以往,负强化将导致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三是目前应试教育让学生不堪重负、心理素质差的就被压垮了。四是家庭有个健康的学习环境和心态非常重要。五是同学没有升学压力,诱惑较多,物质上看的比精神上重要,找不到人生的价值目标,所以比较迷茫。她是一位懂得学生心理的、负责任的好老师,我们都为有这样一位知书达理的班主任而自豪。”
青蓝工程结对仪式上,她郑重地送给徒弟一本书——《教育六问》,以教育领域深刻根本的问题探讨作为新教师的指导。书中对于教育何为、何为人师等内容的回答也正是她多年教育教学立身行教之本。她认为学生并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也不仅仅是社会劳动的参与者,而是有着独立灵魂的人。对于何为人师,她认为教师不是简单的传承知识的工具,而是以德为先,博学其次,不断学习是她一生追求,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过程,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高远理想、有健全人格、有道德品性的君子。谆谆教诲,殷殷师心,相信徒弟定会受益终生。
她沉于做事,无谓名利。但近十年来,却收获了无数奖项,仅省市级奖励就多达数项:2010年,所带班级20801获常州市先进团支部;2012年,所带班级20801获常州市职业学校先进班集体;2012年《工学交替中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获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基于心理健康角度的学生发展观》获常州市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论文三等奖;第八届江苏职业教育论坛研究成果二等奖;2014年被评为常州市职业学校优秀班主任;2016年,所带班级21303获常州市先进班集体等等。
读书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有些书,也许立刻就会有所收获,也确实能很快地应用到生活中。而有一些书则是需要慢慢品味,他们就像一坛坛老酒,会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酝酿与醇香。近阶段,“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唯一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正是她的枕边书,工作之余,信手拈来,细细品味,如获至宝。写到这里,大家肯定都已经猜到了,她就是学校旅游管理系分工会主席、学生成长指导中心心理辅导老师,资深心理老师——施霞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