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又逢端午佳节。为更好地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创建文明健康的办公环境,6月23日下午,旅游管理系在霞客楼三楼开展了以“传承端午习俗,学习古代卫生防疫知识”为主题的香囊制作活动,使老师们对古代卫生防疫的方法、习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了解。
端午节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更多的起源因素是为了禳毒避疫。端午时值农历五月仲夏,各种蛇虫都出来活动,所谓“五毒并出”,也是容易发生疫厉流行的季节。因此,古人把它看成毒月恶日,而端午节也被称为“卫生防疫节”。
香囊,又叫香袋,它将单纯表厌胜的五色丝,与具有杀虫作用的中药雄黄结合起来,可更好地表达祛邪毒的意义。《清嘉录》上说,端午“制绣囊绝小,类荷包之形,中盛雄黄,谓之雄黄荷包……皆系襟带间以辟邪”。《江乡节物词·小序》说:“杭俗,妇女制绣袋绝小,贮雄黄,系之衣上,可辟邪秽。”
香囊制作看似简单,其实也并非容易。老教师们拿起材料便开始飞针走线,然而在吊穗,抽绳在哪个位置下针,如何收口等问题上却犯了难。做好一个不满意,拆了重做,或是创新做法,各种技艺,互相借鉴,有滋有味。年轻教师更是兴致勃勃,向老教师虚心请教,学习氛围甚浓。香囊的药包,有苍术、白芷、菖蒲、川芎、藁本、甘松、山柰、冰片、樟脑等芳香中药,也有艾草、薰衣草等驱虫、安神等草料,使这些药袋具有更好的祛毒防疫效果。
小小的一个香囊,挂在办公室桌头,带来一丝丝清香,添一份夏日舒心,更多一点卫生防疫意识。


